公交如何规避“城市病”
2011年是沈阳实施公交优先发展起步年,相关方案已经公之于众:包括在早晚高峰期尝试把传统的3分钟车隔缩短为1分钟;引进退出机制,对掉车严重、车隔长,市民投诉率高的线路予以强制退出,实现线路重新招标等。
当今国内各城市,面临着进一步城市化和遏制“城市病”的双重使命。“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其根源在于:在城市规模和人口扩张过程中,配套服务跟不上,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病”体现在公交上,即为有的线路客流稠密,车内过于拥挤;有的线路又交叉重复,浪费公交资源。
当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格局渐变,作为城市的子系统,公交服务的格局也应随之而变。改进的脚步一慢,就会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城市病”的病症就会在公交系统显现;改进的脚步与城市发展合拍,公交就会成为城市的亮点,抑制“城市病”的手段。
可见,公交事业的推进,不可拘泥于本线路、本系统,而应有大眼光、大手笔,有理念的更新,行动上的脱胎换骨。而从沈阳公交的全新起步入手,剖析其新思路、新举措,对城市其他公用事业也或有启示。
公交优先看对象。公交优先不可简单地意会为公交车在路权上的优先、公交司机在道路上的优先,而是公交享用人的优先。公交优先更体现在对公众的贴心服务上。要根据民情所需、民意所向量身定做地提供公交服务,提高公众对公交资源的享有度,乘客在车中的舒适度。
财政投入看效率。目前许多城市的公交投入不足,加大投入让公交回归公益性势在必行。但财政投入又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在市民们“急难愁盼”的线路改造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一些城市在拓展中,公交线路严重重叠,一些大城市重复设置的线路多达60多条,将财政用于重复线路的改造上,就能少花钱多办事。
退出机制看效益。公交具有公益性,但同时又具有经济属性,当经受市场的考验,民意的淘洗。如此,各公交线路方能尽挖潜力,主动提高服务成色,力避成“鸡肋”,变“包袱”,沦为投诉热点,由此将达到城市公交资源的最佳配置。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rxcoff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乐竞官方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rxcof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乐竞官方网站)”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大连地铁加开47列次 保障焰火秀期间市民出行[09-27]
- 进万企、解难题:便捷市民上下班通勤路,成都公交出实招[09-20]
- 中秋假期去哪游玩?郑州公交上线 8条景区直达专线[09-14]
- 乘小巷公交 游古街小巷[09-09]
- 行业观察|北京公交专用道第三批优化调整对出行有哪些影响?[09-05]
- 郑州公交:城市记忆之行进中的公交[09-04]
- 创新高!车展开幕在即,成都公交将开两条免费摆渡线![08-29]
- 贵阳公交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