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轮治堵 仍只能“治标”?
首都成为“首堵”,长时间里一直是人们对北京交通拥堵的讽喻。时近年底,悬念已久的北京治堵新策终于面世。2010年12月13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这已是北京历史上的第三轮治堵行动。此前,先有上世纪末以“大修大建”为主导的思路,后有至2004年转向为大规模增加轨道交通建设与公交服务供给的第二轮治堵。
新一轮治堵方案相当全面。新方案第一部分即提出,“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接着又提出“全面推进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种种措施均指向北京城市规划“单中心+环线”结构痼疾。
但这些措施似曾相识——“要发展新城”“不要再摊大饼”的声音在近20年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治堵”措施中,曾被多次提及。
“都是老生常谈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本刊记者说, “如果不在城市规划上下‘狠手’进行‘治本’,北京的拥堵现象将永远无法解决。”
仍是“治标”方案
新方案的做法更多是在既有城市格局下进行技术性改良。一方面从管理需求角度着手,大力发展公交;另一方面从平衡供需角度出发,着力于交通设施的供给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北京拥堵的根源在于“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即北京的城市建设,以紫禁城为中心环状向外扩张,行政、金融、商业机构高度集中,造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曾经有过机会避开这个陷阱。建国初期,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合作完成的北京城规划方案(史称“梁陈方案”),核心就是摒弃“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两位足迹踏遍欧美的建筑学家看到了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在“单中心”结构下,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只是,“梁陈方案”不幸败给了苏联专家的“单中心”方案,北京城今日的“堵”局自那时便埋下祸根。
此后,北京城绕着最初的圆心,不断修建快速环路,构造了一个个“同心圆”。但修路的速度远不及汽车的增幅,每一条环路开通不久,就会被人戏称为“露天停车场”;而在这种“小汽车优先”“公路优先”的模式之下,公交系统发展滞后,交通压力长期无法缓解。
此次北京治堵新政,自然考虑到了城市规划问题。从方案文本看,“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次序上位居首要,但所占篇幅不到十分之一。具体措施只有三点: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编制实施《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规划》,落实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全面落实配套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rxcoff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乐竞官方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rxcof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乐竞官方网站)”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大连地铁加开47列次 保障焰火秀期间市民出行[09-27]
- 进万企、解难题:便捷市民上下班通勤路,成都公交出实招[09-20]
- 中秋假期去哪游玩?郑州公交上线 8条景区直达专线[09-14]
- 乘小巷公交 游古街小巷[09-09]
- 行业观察|北京公交专用道第三批优化调整对出行有哪些影响?[09-05]
- 郑州公交:城市记忆之行进中的公交[09-04]
- 创新高!车展开幕在即,成都公交将开两条免费摆渡线![08-29]
- 贵阳公交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08-29]